污泥化学调质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化学调质是应用最多的污泥调质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向污泥中投加可起到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的调质剂(混凝剂、絮凝剂和助凝剂等),来破坏污泥胶体颗粒的稳定,使分散的小颗粒之间相互聚集形成大颗粒,从而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化学调质过程中投加的化学调质剂包括无机调质剂(如石灰、铁盐、铝盐及聚铁、聚铝等无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调质剂。其中石灰、铁盐、铝盐等无机调质剂主要起电中和作用,称为混凝剂,而聚铁、聚铝等无机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调质剂主要起吸附架桥作用(阳离子有机高分子聚合电解质同时具有电性中和与吸附架桥的作用),可称为絮凝剂。其形成的污泥絮体抗剪切性强,不易被打碎,尤其适合于后续的离心或带式压滤脱水等方法。
污泥化学调质后过程中投加的助凝剂主要有硅藻土、酸性白土、木屑、粉煤灰、石灰、贝壳粉等。助凝剂的主要作用是调解污泥的pH值,供给污泥多孔网状的骨架,改变污泥颗粒结构,破坏胶体的稳定性,提高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增加絮体强度等。
目前,很多污水处理厂为保证污泥脱水效果,降低污泥调质的综合费用,采取各种各样调质剂复混的方法,对污泥脱水效果明显。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混方法。
三氯化铁与阴离子丙烯酰胺组合。先加三氯化铁,再加后者,其原理是三氯化铁的电中和作用可先使污泥胶体颗粒脱稳,再通过阴离子丙烯酰胺的吸附架桥作用,形成较大的污泥絮体。两种药剂的共同作用,使总的药剂费用降低。
三氯化铁与阳离子或弱阳离子丙烯酰胺组合。前者可弥补后者阳离子不足和增加沉降速度等不足。这要对污泥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
石灰与阴离子(阳离子、弱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组合。同样也是选择复混药剂的方法之一。
聚合氯化铝与三氯化铁或硫酸铝的组合复混。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与一些助凝剂,如粉煤灰、木屑等合用。可降低价格较贵的有机絮凝剂使用量,达到综合降低的目的。
阳离子型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共同复混。
据有的厂家试验,可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加入污泥之前,加入少量的高镒酸钾,可降低药耗25%〜30%,同时还具有降低恶臭的作用。
许多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验表明,污泥调质剂的组合复混使用往往比使用一种调质药剂效果要好,综合费用会降低,但具体采用哪种组合复混方式,要因各地的污泥性质而定,结合本地污泥的特点选出最佳组合复混方案。影响化学调质剂效果的因素有:药剂种类、投加量、药剂复混的组合及投加顺序、污泥的性质、污泥的温度和pH值、碱度等。
为什么要对浓缩、消化污泥进行脱水?脱水有哪几种方法?
答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初沉污泥、活性污泥等)经浓缩、消化后,其含水率在95%左右,呈流动状态,体积大,有异味,对后续处置带来困难(如运输、填埋、烘干、焚烧等),因此需要脱水,主要将污泥中的表面吸附和毛细水分离出来,这部分水占污泥中总含量的15%〜25%,经脱水以后,污泥的体积减少为原来的1/10以下,呈固体状态,为后续处置污泥创造了条件,污泥脱水的方法有自然干化和机械脱水两种,习惯上称自然干化法为污泥干化.机械脱水法称为污泥脱水。机械脱水法又分为真空脱水、离心脱水、带式压滤脱水、旋转挤压和电渗透脱水等。
带式压滤机有哪些脱水后的质量标准?
答控制带式压滤机运转的因素较多,带式压滤机脱水的污泥质量变化较大。为保证带式脱水机的工作质量应采取以下几项质量标准。
(1)含水率带式脱水机的运行与进泥的含水率有关,进泥含水率低,处理的成本比较经济,相反,进泥含水率高,污泥处理的成本高,一般进泥含水率应控制在95%〜96%之间比较经济。
(2)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是衡量整个脱水过程好坏的重要指标。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达到GB18918—2002标准<80%,则认为整个脱水过程比较好。但过低的含水率会增加整个脱水成本,也是不经济的。
(3)回收率即脱水后污泥的固体总量与脱水前污泥的固体总量之比的百分数。
(4)成饼率。在带式压滤脱水机运行中,往往因没有调好脱水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使脱水后的出泥不能形成泥饼,或所形成的泥饼不均匀。有的沾在滤布的上带,有的沾在滤带的下带,还有的从滤布孔隙中穿过进入了冲洗水中,从而影响了脱水的回收率。所以控制脱水后污泥的成饼率也是考核脱水效果的一项表观指标。成饼率是指在整个出泥滤带上,泥饼面积占整个出泥滤带面积的百分数。一般要求成饼率经估算应达到90%以上。